29 07 2024

自2011年开始,报考深国交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,虽未达到百里挑一,但说十里挑一是毫不夸张。说到这里,有的家长就会问到:既然考深国交一点也不比中考简单,那考深国交的意义何在呢?我觉得把考深国交提升到“意义”上,未免太高大上了,换成“吸引力”会更亲民一些。

2024年深国交考试现场

那深国交的吸引力何在呢?

2024年,深国交以48份牛剑录取offer领跑全国,蝉联19年牛剑录取全国第一。用实力证明,深国交是当之无愧的“牛剑霸主”。

2024年牛剑录取的深国交学生,专业分布广泛,包括医学、数学、自然科学、生物、心理及行为科学、经济学、计算机、工程、建筑、物理与哲学、化学等

但是我想说良好的升学率还不是深国交吸引力的最大之处。

深国交对学生及其家长最大的吸引力是:

1、开设科目多,课程设置灵活既有国际通行的IGCSE和A Level课程,又有多元化的选修课程,涵盖了人文、社科、自然、艺术等多个领域在这里你总能找到你喜欢、你感兴趣的科目;

2、各种社团活动繁多,使学生从纯粹学转到学与玩结合。

3、口碑好,虽然有人说深国交像大型自习室,但是国交的生源好,有很多学生都来自深圳“四大”,被一群学霸围着,很容易就会“卷起来”,成绩上来了,家长及学生也会更热衷。

4、教学质量好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、创造性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,让学生能够在挑战性的国际教育环境中,实现学术成果最大化,同时培养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、创造力、主动性和热忱之心,助其在未来岁月里把握各种机遇和挑战。

虽然在深国交,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考上牛津、剑桥、港大及其美国前30名大学的,也许某些同学经过大力气努力后能考上,但是是否适合呢?我们不清楚,但学生自己心里有数。但是,通过一所高中,让学生学与玩适度结合起来,身和心得到健康成长,成为一个健康、阳光、积极进取的好青年,这是学生、家长、社会乐于见到的,我想这是读深国交的意义,也就是他的吸引力。


为什么要提前备考深国交?

深国交入学考试相当于“掐尖”考试,考试难度号称魔鬼级别!每年只有2轮考试,据说报考人数约5000人左右,但录取名额只有400多个,录取比例不到10%,可见难度之高!所以根据懂老师十多年的深国交备考经验总结,要想顺利考上深国交,至少要提前一年备考。主要原因如下:

A. 择优录取

深国交入学录取对外是不公布分数的,在深国交报名后台查看到的是A、B、C、D、E这样的考试等级,而非分数。一般深国交入学成绩在BBB(英语、数学、思维)录取概率高。

据数据显示:往年,深国交的入学录取率低于10%。但2024年开始深国交的A1招生名额缩减至80个,所以录取率更低,大概在7%左右。

B. 入学考试难度大

深国际入学考试是全英语,英语需要达到CEFR B2及以上的水平,数学比中考难出20%左右。可见,深国交入学考试有一定难度,基本就是为了挑选学霸而设计的,所以招进来的生源也很优秀。

根据懂老师多年所辅导的上百名深国交考生总结,无论是公立学校的考生还是国际学校的考生,主要面临的深国交备考难点为:

  1. 不了解深国交考试范围、考试题型以及出题规律

  2. 英语口语和听力相对较弱,而深国交英语考试成绩的比重要大于数学

  3. 考上深国交后,要提前做好课程衔接,尤其是语言方面的准备,目的是为了适应深国交全英文的教学环境。

因此,提前备考深国交,有着以下优势

  • 明确语言能力的要求。深国交入学考试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,提前备考可以精准定位学生当前水平与深国交语言能力要求的差距,为后续的备考课程计划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

  • 掌握题源及出题特点。深国交入学考试的题源和题型多种多样,提前备考可以清楚了解其题源和题型,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,做到胸有成竹

  • 结果为导向的课程计划。深国交入学考试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,提前备考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提高综合能力,为后续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

懂老师说

对于广大备考生而言,备考深圳国交靠谱的方案是—选对老师、提前规划,努力在每年第一场招生考试中抓住录取机会,万不可仓促应战!因此,参加全面提升孩子水平的深圳国交入学备考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,一般不参加入学辅导的录取率在5%上下,而参加了入学辅导的孩子录取率一般可以达到50%以上。

为此,我们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顺利考入深国交/贝赛思等国际名校,针对选择备考国际学校的各个阶段的学生,开设了提前备考2025深国交考前冲刺课程,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考试要领,巩固加深学生的知识基础,冲刺突破学习中的瓶颈和困难。


如果你孩子当前的学习状态很焦虑,我们针对选择备考深国交的各个阶段学生,开设了升学备考暑假班课程,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考试要领,巩固加深学生的知识基础,冲刺突破学习中的瓶颈和困难。欢迎私信懂老师dls94dong了解课程详细!

备考2025深国交暑假课程.png

延伸阅读